Polycent · 资讯动态
首页 资讯动态
打造绿色转型的“数字基座”:从习主席气候峰会致辞,看中国能源科技的实干力量
前沿资讯 日期: 2025-09-26

一、全球气候治理的“中国承诺”:信心、责任与合作的三重逻辑

昨日,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致辞,以“践诺笃行”为核心,再次明确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立场与行动路径。致辞中三点主张——坚定信心、担当尽责、深化合作,不仅是对《巴黎协定》十年历程的总结,更是对未来全球绿色转型的系统性规划。

尤为关键的是,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:

  • 到2035年,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%-10%;

  •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30%以上;

  • 风电、太阳能装机容量达2020年的6倍以上(力争36亿千瓦);

  •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;

  •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;

  •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。

这一目标体系,既体现“最大努力”的雄心,也强调“需要有利和开放的国际环境”。而实现此类目标,离不开技术革新与产业落地的支撑。习主席特别指出“各国应当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协作,努力弥补绿色产能缺口”,这正是对中国能源科技企业提出的时代命题。

二、从宏观目标到微观落地:能源数字化如何成为“关键抓手”

习主席提出的“实干为要”,在能源领域意味着以技术手段将减排目标转化为可运营、可量化、可优化的系统能力。而博联智电(Polycent)这类企业的实践,恰恰展示了中国能源科技如何通过“感-传-算-控”技术链,构建绿色转型的“数字基座”。

以博联智电的PolyVPP(智慧能源管理平台) 为例,其核心价值在于:

  • 能源数字化展示:通过展示大屏实时显示市电、光伏、风电、储能、充电桩以及其它负荷数据,快速了解能源运行情况。;

  • 优化控制:直观显示能源生产及流向,包括市电、光伏、储能充电及消耗过程,通过优化控制储能和可控负载提升新能源消纳,削峰填谷,平滑系统出力,并显示优化前和优化后能源曲线对比等;

  • 智能预测:结合气象数据,历史数据对光伏、风力发电功率和负荷功率进行预测,并与实际功率进行对比分析,通过储能系统和负荷控制实现优化调度,降低需量和碳排放;

  • 能耗分析:采集企业电、水、天然气、冷/热量等各种能源介质消耗量,进行同环比比较,折算标煤或碳排放等,有利于碳排放的管理。

这与习主席强调的“深化合作”“绿色发展惠及每个地方”高度契合——技术不再是孤立的工具,而是连接政策目标与市场需求的桥梁。

打码11.png

三、案例实证:科技如何让“气候承诺”可测量、可运营

博联智电在多项国家级项目中的实践,印证了技术落地对减排目标的支撑作用:

  • 广州区域电气安全监测项目:通过2万+点位实时监测,提前预警电气火灾风险,降低城市应急管理成本。这与“气候适应型社会”建设中“安全韧性”的要求直接对应;

  • 国家电投分布式光储聚合项目:通过毫秒级同步控制(精度≤10ms),实现风光储资源的精准调度,提升新能源消纳效率——这正是中国实现“风电太阳能装机6倍”目标所需的关键技术;

  • 上海电气零碳园区项目:通过负荷端全监测与AI能效策略,降低园区能耗成本15%,示范了“源网荷储”协同在工业场景的落地路径。

这些案例表明,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已从“单点创新”迈向“系统赋能”,能够将宏观气候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运营策略。

四、启示:中国能源科技的全球角色与未来挑战

习主席在致辞中呼吁“让优质绿色产品在全球自由流通”,而博联智电等企业的发展路径,正揭示出中国能源科技的潜在全球化价值:

  • 光储充用协同管理:通过集成动态电价、负荷和发电预测,可实现对光伏、储能、充电桩、空调等家庭负载的协同控制管理,优先保障重要负载供电,最大化利用清洁能源;

  • 能耗分析与节能策略:对家庭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,提供能耗报告,帮助用户识别高耗能设备和时段。用户可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用电习惯,优化能源使用效率。

然而,挑战同样存在:国际技术壁垒、数据安全治理、跨国政策适配等问题仍需突破。这就需要更多企业以“担当尽责”的态度,坚持技术开放与合作共赢,而非闭门造车。

结语:气候治理的“实干哲学”与科技使命

“大道至简,实干为要”。习主席的致辞,既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倡议,也是对中国企业与科技界的召唤。当气候目标被分解为一个个可运营的能源系统、一套套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时,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愿景才真正有了根基。

博联智电这类企业的探索表明:中国的气候承诺,正在通过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,转化为一场深刻的能源系统革命。而这场革命,不仅关乎中国的碳中和未来,更将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“加速器”。


为您提供定制化
智慧用电、安全用电系统解决方案
技术专家在线